专栏 | 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西岔遗址】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3-01-10 09:42 

考古人眼中的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系列二十八

西岔遗址

西岔遗址远景照

西岔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西岔村南侧的台地上,东距清水河县城关镇50余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邻黄河,东南环绕西岔沟,北面为狭长的缓坡,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距今约3200~3000年,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

1997~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永兴店文化、朱开沟文化以及西岔文化等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之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为开展“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环境”课题的研究,对西岔遗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发掘。累计揭露面积8000平方米,发掘灰坑、墓葬、房址、陶窑800余处,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金器、陶器、石器、骨器以及铜器,明确了西岔遗址是一处以商周文化为主的遗址并与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相比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在北方地区也属首次发现,鉴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将以商周文化为主的这一类遗存命名为“西岔文化”。

西岔遗址出土管銎斧

遗迹发现较多,城垣为板石垒砌,东西走向。房址多为夯筑的方形半地穴建筑,门道朝向东,地面灶或者石板灶位于房址西北部。灰坑多分布于房址附近,以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和圆形的直壁平底坑为主,方形或者圆形的袋状坑少见。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单人侧身直肢葬,头向北,随葬玛瑙、铜耳环等。

陶器以双鋬鬲、高领罐、鼎、豆为组合,另见有少量的单把罐、双耳罐、鼓腹罐、盆、钵等。青铜器多发现于墓葬,有铜管銎斧、戈、铃、泡饰及金耳环等,具有长城地带北方系早期青铜器的一般特征和陕晋北部地区商周文化青铜器的特点,是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对于研究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发展序列有着重要的价值。

西岔遗址出土陶鬲

西岔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继承了朱开沟文化的部分因素,又吸收了周边殷墟文化、李家崖文化的因素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它的发现弥补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商周考古的空白,对于构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有着重要的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

Baidu
map